在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中,带状组织、魏氏体和脱碳组织是三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和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种组织的区别。
一、带状组织
1. 定义与形成原因
带状组织(banded structure)是钢材内部的一种缺陷组织,主要出现在热轧低碳结构钢的显微组织中。它表现为沿轧制方向平行排列、成层状分布的铁素体晶粒与珠光体晶粒,形如条带。带状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成分偏析引起的带状组织,二是由热加工温度不当引起的带状组织。
在低碳钢中,由于夹杂物的含量较多,加工变形后,夹杂物呈流线分布。当钢从热加工温度冷却时,这些夹杂物可作为先共析铁素体成核的核心,使先共析铁素体先在夹杂物周围生成,最后剩余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形成带状组织。此外,在锻造时,如果热加工停锻温度位于两相区(Ar1和Ar3之间),铁素体会沿着金属流动方向从奥氏体中呈带状析出,尚未分解的奥氏体被割成带状,当冷却到Ar1时,带状奥氏体转化为带状珠光体。
2. 形态与影响
带状组织的形态为铁素体晶粒与珠光体晶粒交替排列的条带状。这种组织的存在会使金属的力学性能呈各向异性,即沿带状组织的方向明显优于其垂直方向。具体来说,沿带状纵向的抗拉强度高、韧性好,但横向的性能就比较差,不仅强度低、韧性差,而且还会使钢的切削性能变差,同时增加后续热处理变形与硬度的不均匀性。
带状组织对钢材的性能有不利影响,如易导致热处理时产生畸变、硬度不均匀,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应力集中、出现裂纹。因此,在钢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带状组织的形成。
3. 消除方法
带状组织一般可用热处理方法加以消除。对于高温下能获得单相组织的材料,带状组织有时可用正火来消除。而因严重的磷偏析产生的带状组织必须用高温扩散退火及随后的正火加以改善。此外,还可以通过电渣重熔、增大结晶速度、提高终轧温度、增大锻造比等方法来消除或减轻带状组织。
二、魏氏体
1. 定义与形成原因
魏氏体(widmanstatten structure)是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适宜时,钢中的先共析相以针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它通常出现在过热的中碳钢或低碳钢中,特别是在焊接热影响区的过热区。
魏氏体的形成与奥氏体晶粒的粗大和冷却速度有关。当奥氏体晶粒粗大时,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先共析相(如铁素体或渗碳体)会以针片状形态析出,并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形成魏氏体。
2. 形态与影响
魏氏体的形态为针片状铁素体(或渗碳体)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这种组织不仅晶粒粗大,而且由于大量铁素体针片形成的脆弱面,使金属的韧性急剧下降。因此,魏氏体对钢材的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冲击性能下降显著。
此外,魏氏体的存在还可能影响钢材的焊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在焊接过程中,魏氏体可能导致焊接接头变脆,增加焊接裂纹的风险。在热处理过程中,魏氏体可能使钢材的热处理变形和硬度不均匀性增加。
3. 消除方法
要消除魏氏体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这些方法可以使魏氏体组织中的针片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发生再结晶或分解,从而改善钢材的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
三、脱碳组织
1. 定义与形成原因
脱碳是指金属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其表面的碳原子与炉内气氛中的氧、氢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表面碳含量降低的现象。脱碳不仅改变了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还影响了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脱碳的形成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炉内气氛有关。当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停留时间过长时,钢材表面的碳原子容易与炉内气氛中的氧、氢等元素发生反应,形成一氧化碳或甲烷等气体并逸出钢件表面,导致钢材表面碳含量降低。
2. 形态与影响
脱碳层的形态为钢材表面的一层碳含量较低的组织。这层组织在化学成分上表现为含碳量较正常组织低;在金相组织上表现为渗碳体(Fe3C)的数量较正常组织少;在力学性能上表现为强度或硬度较正常组织低。
脱碳对钢材的性能有不利影响。它会使钢材的淬火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明显降低。对于高碳工具钢、轴承钢、高速钢等需要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钢材来说,脱碳更是一种严重的缺陷。此外,脱碳还可能引起淬火裂纹、软点等工艺缺陷,影响钢材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3. 防止措施
为了防止热处理过程中的脱碳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加热工艺,尽量降低加热温度和减少在高温下的加热时间;确定合理的加热速率和保温时间,以缩短总的加热时间;选择合适的炉内气氛,避免使用氧化性过强的气氛;在钢材表面涂覆保护层或采用真空加热等方法来减少钢材与炉内气氛的接触机会。
结论
带状组织、魏氏体和脱碳组织是钢材中常见的三种组织结构。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和影响。了解这些组织的区别和特性对于钢材的生产、加工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钢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这些组织的形成或减轻其不利影响,以提高钢材的性能和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