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青岛丰东第三方测试中心网站! 电话:400-6577-217 | 加入收藏
— 全国服务热线 —
400-6577-217
丰东热技术认证
CNAS证书
丰东热技术认证
2023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第三方检测机构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立即联系我们
400-6577-217

表面渗氮金相组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1   作者:丰东热技术   已阅读: 84次

钢铁零件在一定温度的可释放活性氮原子的介质中保温一定时间,使其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叫作钢的渗氮或氮化。自1923年,被德国人应用在钢铁上以来,渗氮工艺是目前对零件进行表面强化处理而广泛采用的技术之一。相对于常用的渗碳工艺,该工艺热处理温度低、畸变小,可明显提高零部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抗疲劳性和抗咬合能力,有效延长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由于这些优点,渗氮处理广泛应用在汽车、船舶、航空等机械部件的生产中。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工件表面强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渗氮工艺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由于钢中含有不同程度的铝元素,形成的非金属夹杂具有过热敏感性,使渗氮层表面脆性增大,易发生剥落或开裂,同时,为了控制渗氮层的厚度以及渗氮层的致密性,对表面氮化层金相组织生长机理进行研究,以实现对不同工艺参数的调控,并弥补目前行业内对异常氮化组织生长机理缺少大量数据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氮化相变机理     

通常以气体、熔盐或颗粒为氮化剂,工件表面渗氮或碳氮共渗一般采用480590℃,硬度达到6872HRC。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开发出低温渗氮工艺,同时又为增加渗氮层厚度,提高渗氮效率,研究出表面纳米化的低温渗氮、循环渗氮、活性屏离子低温渗氮等。依据Fe-N相图,592℃时发生共析相变,γ-FeN)→α-FeN+γ′-FeN)有奥氏体产生;650℃时发生共析相变,ε→α-FeN+γ′-Fe4N在渗氮过程中,不同温度、不同氮浓度等参数下,会形成不同的相组织。     

渗氮层形成时,含氮铁素体(α-FeN))未达到饱和,随渗氮时间延长而增厚;随活性氮原子的渗入和扩散,N原子达到饱和发生相变,形成含氮奥氏体(γ-FeN)),以及奥氏体的相变,α-FeN)→γ-FeN)→γ′-Fe4N;当γ′相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形成含N量更高的ε相(Fe2-3N)。最后渗层主要由γ′相和ε相组成的化合物以及含氮铁素体组成的扩散层组成,在奥氏体渗氮过程中的渗层中还会存在由γ-FeN)组成的介于化合物层和扩散层之间的过渡层。碳氮共渗和渗氮的机理基本是相似的,但由于碳的加入,使表面形成的相更为复杂,目前对于Fe-N-C 三元相图,还没有明确的铁素体碳氮共渗和奥氏体碳氮共渗的温度划分点。

氮化组织特征分析     

渗氮过程中不同的相是由不同的晶体结构为基体组成,不同的晶体取向会体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因此经不同工艺参数渗氮的零部件会体现出各种优缺性能。通过调控零部件表层的相结构,是实现提高零部件表面性能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研究各种相的组织形态特征,也是实现对组织的判定和创新工艺的重要途径。

表面渗氮金相组织,主要形成有3类,间隙化合物(ε相、γ′相、ζ相等)、γ相的转变组织、α-Fe相中的析出组织(针状、颗粒状、脉状或网状等)。以γ′相组织为主体,分析氮化物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ζ相氮浓度变化较小,不易在检验中确定。

γ相的转变组织多为氮化物中形成的异常组织,为含氮屈氏体、含氮马氏体加残余奥氏体、也有类似于贝氏体形状,多由氮化工艺的氮势不足所致,造成了表面化合物无法稳定、均匀析出;这种异常组织的发现也会为表面氮化零部件的失效提供检验依据。

α-Fe相中的析出组织为扩散层中的氮化物,产生于冷却过程,形状较为复杂,某些形状的析出物,如脉状、板条状沿晶面的有序排布,体现了该组织的择优取向,可为织构调控方案设计提供参数。


相关资讯 相关资讯 相关资讯
News Center
了解更多